大家都在搜

读书不为他人忙



马小红

“读书不为他人忙”,可以说是读书的最佳境界。不是为了课题,不是为了工作量,甚至不是为了发表,只是“喜欢”。那种境况下的读书确实是读书人的一种享受,写作也是如此。这种读书写作的最佳境界,对于如今的大学老师来说,已经成了奢望。

最近,马建红教授的法律文化随笔集《穿越古今的法律智慧》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。这本书积作者七年之功,由作者在《北京青年报》评论专栏发表的文章结集而成,虽然不能成为评职称时的“硬通货”,年终考核时也算不上“成果”,还挣不到“工分”,但读来却让人别有一番感触。读者会被作者幽默、深邃、明快的所思所想感染,不自觉地与作者产生共鸣。作者明言:这些能与读者共鸣却与职称、考核无关的随笔,产生于发自内心的“喜欢”。

这次结集主要选取了作者有关法学、法律方面的作品,本身就充满了“智慧”。一是因为作为大学法学院老师,对自己有关法学、法律方面的随笔会更有自信,精选的文章一定是作者大量随笔中的精华。历史上法律故事的讲述,现实中经典案例的法理分析,中西法学家大作的介绍与读后感,作者信手拈来,侃侃而谈,如作者言“不期然地就可收获一众‘粉丝’”。

二是,法学、法律也确实是当下全社会都在关注的领域。“法治政府”“法治国家”“法治社会”这些以往法学界人士才可能字斟句酌的“学问”,早已成为社会大众的关切,更何况作者的随笔信马由缰,直抒己见,几乎全方位涉及人们关注到的法学、法律问题。69篇短文,形成了十大主题,法官、律师、法学家、法学名著、法学教育、立法、司法、人权、案例、习俗等无不涵盖于其中,可谓“作者写得起劲,读者看得喜欢”。

因为是“喜欢”之作,作者的每一篇随笔都有感而发。每次读到作者直抒胸臆的随笔,我都会有一种“文如其人”的感觉:文,真实;人,率性。以《“鄙视链”末端的法史学科》为例,作者对法史专业在法学学科中“叨陪末座”有着幽默的描述:“默默地蹲在墙角,希望得到一些关注,‘哪怕鄙视的眼神也好’”。

作者直言不讳道出法史专业遭到“鄙视”的原因:“务虚”“玩概念”“少有在社会上出头露面的机会”,而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、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司法从业者“谁会在乎《唐律》或《大清律例》中讲了些什么呢!”。不加掩饰的叙述,直逼将“无用之用方为大用”挂在嘴边作为挡箭牌的专业同人。

然而,作者似乎对法史的惨况并不以为然,而是透着一种自豪与豁达。举过法史学界的段秋关、乔伟技压法学界群芳的例子后,作者竟然说“当下法律人的作为,也要经受法史学者最无情的检验。只有不被未来法史学者鄙视的学科,方能显示出其真正的价值”。这种率性直言,让处在鄙视链上游的法学界同人又情何以堪。这种不顾自身专业的难堪,也不顾及其他专业“眼神”的率性,正是作者写起来有见有识,而读者品起来有滋有味的原因。

像作者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喜欢“写”一样,作为读者的我也着实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喜欢读。掩卷之时,竟然想仿苏轼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,写一段读马建红教授《穿越古今的法律智慧》的体会。可惜,只得了上阕,下阕容作者再次结集出版时补上:

莫听考核催促声,何妨静思且从容。读书不为他人忙,欢喜,长话短说由人评。
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


上一篇:马王堆汉墓新发现:出土丝织品中有成句吉祥语
下一篇:返回列表
女性私密健康市场的新星——壹大夫品牌可靠吗?
私密赛道:前景广阔,小白
公募看好权益资产科技方向获共识
泰兴市新街镇开展迎新春主题活动